苏中开展“课题进课堂”学术周活动

2024-04-02作者:学术处来源:

为了迎接苏州中学新学120周年、府学奏立990年校庆,赓续书院会讲、学术立校优秀传统,推动全校各级各类课题进课堂,以课题研究引领课堂教学变革,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,促进教师业务增能与专业提升,2024年3月下旬,苏中学术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“课题进课堂”学术周活动。

各课题组围绕在研课题项目内涵,落实开课信息、组织听评课及课题研讨等活动。部分课题组还与教研组、备课组或名师工作室、教师发展共同体、博士后工作站等联合组织了课题研讨,取得了预期成效。

语文组黄霞老师紧扣课题关键词“跨媒介”与“语文教学”,以“编辑公众号推文”为情境任务,组织了推文编写要求、拟写推文标题、精选推送例文、推荐适用素材等四个学习活动,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资源,既提高了学生学会借鉴、理性思辨等媒体素养,又深度完成了“跨媒介”写作指导,课堂设计贴合学生实际,精巧而活泼。

语文组张兰芳、张剑飞老师围绕课题“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生写作能力升阶实践研究”,针对学生同一次作文,分别立足“构建合理的写作逻辑”和“紧贴生活,写出‘人的痕迹’”,从不同的角度组织作文讲评,指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,探讨学生写作能力升阶。课堂生动活泼,学生思维活跃。

语文组王羽老师引导学生阅读《与王介甫书》与《答司马谏议书》,对比王安石与司马光写作的不同特点,在师生互动中明确两文论证特色,探讨《答司马谏议书》“删去某段文字是否可行”,并将《答司马谏议书》进行拆分,从立论“提出名实概念”和“正名”两部分进行品读,进而结合视频材料与高考真题体会时代背景,丰满对历史人物的认识。

语文组高波老师立足文化的视角,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、《红楼梦》“宝黛共读西厢记”和范仲淹《苏幕遮》等作品,开展自主创作,进而深入解读《长亭送别》,赏析其语言与意境之妙,学生参与积极,思维得到激活。

语文组周鹤风、陈海艳、沈舒昕三位老师,围绕“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书院制写作能力升阶实践研究”课题,分别着眼“冷眼观世事,热心入文章”“写出真正的独立思考”等角度,开设作文讲评研究课,跨越年级和班级,探讨书院文化影响下,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升阶能力。

语文组包歆鎏老师的《马嵬》一课,围绕诗歌背后包含的历史事件这一文学艺术创作中经久不衰的主题,充分运用“李杨爱情故事”多种媒体素材,通过听写诗歌、改编戏剧等学习任务,打通了文本、戏剧、音频等媒介之间的边界,让学生在更为复杂也更为真实的信息环境中,把握各个媒介的特点,同时也达成对诗歌的立体化解读。

数学组钱月凤老师围绕课题“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数学理性文化的传播”,利用旧知迁移新知学习,面向全体学生,循循善诱,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,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,鼓励学生大胆质疑、独立思考,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,引导学生提升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。整堂课设计合理,环环相扣,思路清晰。

英语组熊光宇老师的拓展阅读(Extended reading)课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通过小组活动、角色扮演和现场采访等多样活动,让学生深入学习文本,思辨研讨人文话题,并融入应用文写作,体现了“教学做结合”的课题思想,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深层次思考,受到一致好评。

英语组顾烨老师的读后续写课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读后续写的要领,帮助学生提高文本分析能力、拓展思维空间、培养创新意识,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,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,在写作中融入个人观点和创意。教学互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,并有互评反馈,获得好评。

化学组王文老师的《苯》一课,围绕徐惠老师主持的“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‘数字化实验’整体课程构建”课题,从“根源上去除环境中苯为什么不容易?”的现实问题出发,引出对苯的结构和性质的探讨,通过按照时间线索展示自19世纪苯被发现以来百余年间数名科学家研究苯结构的历程,带领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轨迹一步步假设推理最终分析得出苯的结构,从结构分析苯的化学性质,体会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,助力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。

化学组管雨薇老师的《铁及其化合物》,围绕丁苏君老师《基于学习进阶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——以苏州市“凌云计划”化学课程中化学变化核心概念教学为例》课题,以实际生产中真实的工业流程为依托,探究了磷酸铁锂的制备过程,将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作为知识主线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、自主思考,在思维碰撞中收获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。

生物组沈凤老师结合“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STEAM教育研究”课题,围绕“遗传物质的探索之路”展开教学,以科学史的时间轴为明线、以实验设计的逻辑轴为暗线,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,重走遗传物质的探索之路,通过创设情境、小组讨论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在向学生阐述科学家实验思路的基础上,请学生完善实验设计、预测实验结果,并综合三个经典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,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、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,落实新课标背景下生物学科核心素养。

生物组周伊宁老师以“探究不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选择作用”为题,通过搭建真实情境,由目前的抗生素使用问题、相关新闻数据等真实生活场景引入,让学生对抗生素滥用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具有深刻认识,并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抗生素(β-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)、生活中常见抑菌物质(洗手液、香辛料)进行抑菌能力及其稳定性的探究。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,将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为一体,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未来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。

生物组张金老师和石虹梅老师等,在听课后就课堂形式、教学效果等给予了评价与指导,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的培养,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,以学习者为中心,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学科素养。并指出,高中教师不能只读高中教材,也要阅读大学教材,教师拥有“一湖水”,才能给学生“一杯水”。

本次“课题进课堂”学术周活动,各相关学科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开课,课题组、备课组、名师工作室、教师发展共同体、博士后工作站联合互动,听课评课,研讨课题,以课题促教学,以研究提质量,引领了课堂教学变革,促进了教师业务增能与专业提升,彰显了苏州府学、紫阳书院、师范学堂、省立一师、苏州中学一脉相承的学术会讲、学术立校之优秀传统。

(供稿:各课题组;汇总:学术处)